推荐一本小说,名为《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这是部历史脑洞类型小说,很多书友都喜欢杨炎朱标等主角的人物刻画,非常有个性。作者“玉壶冰”大大目前写了131505字,最新章节第55章 改变世界从一把梭子开始,连载中,喜欢这类小说的书友朋友们可以收藏阅读。
一、作品简介
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作者玉壶冰十分给力,主角是杨炎朱标。主要讲述了:屁民妄议朝政,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忌讳的事。轻则斩首,重则株连。这在历史上已经见怪不怪了,隔墙有耳,更何况现在隔墙的是当今皇上,这简直就是打着灯笼上茅厕,找死。朱元璋心底虽然已起杀机,但他却不动声色,仍旧……
二、书友评论
洛冰河等了沈清秋5年,薛洋等了晓星尘8年,蓝忘机等了魏无羡13年,夜华等了白浅300年,孙悟空等了唐僧500年,宇文拓等了宁珂500年,花城等了谢怜800年,风晴雪等了百里屠苏900年,龙葵等了龙阳1000年,白娘子等了许仙1000年,易小川等了玉漱2000年,苏九儿等了封夕3000年,夕瑶等了飞蓬几千年,紫萱等了长卿三生三世。而我一直在等你更新,某天某月某日一女虚弱的躺在床上,脸上是掩盖不住的苍白。嘴角却微微带笑。她伸出的手微微颤抖,眼角的泪光微闪。嘶哑的声音喃喃道:“别忘了更新”。。
刚看玩就更新了一章,作者大大加油,开心,顺便说一下,牛棚里的牛都不敢这样歇吧,只要没死,就快点写,我给你五星好评,没死就一直更
写的非常好,客观内容也可以而且逻辑也可以作者的知识量也非常好只不过更新速度较慢,应该更新速度加快的,就算不行吧,一天写个一万字也可以吧?
每本书都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宝库,不断引领着你深入思考和探索。这本书籍资料丰富、条理清晰、观点新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这本书的文字犹如流水般流畅,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还有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么休息,我说个数,每天八百章!酷
三、作品赏析
屁民妄议朝政,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忌讳的事。
轻则斩首,重则株连。
这在历史上已经见怪不怪了,隔墙有耳,更何况现在隔墙的是当今皇上,这简直就是打着灯笼上茅厕,找死。
朱元璋心底虽然已起杀机,但他却不动声色,仍旧侧耳倾听。
因为现在是窃听,对面牢房里并不知道他就在旁边,所以压根不会有任何心理戒备,会说出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这就是窃听的好处,让窃听之人有一种能够听到他人真实内心想法的快感。
特别是对于朱元璋而言。
他贵为当今的圣上,想要听到真实的声音是越来越难了。
所以,朱元璋倒是很想听一听太子对封王戍边这事是怎么想的,听一听这个叫做杨炎的狂妄之徒是怎么给太子灌迷魂汤的。
封王戍边是朱元璋今年刚刚施行的政策。
在刚刚提出这个政策的时候,就引来了朝廷中不少大臣的反对。
“汉高祖刘邦大行分封,其结果成了七国之乱,唐皇李隆基遍设藩王,其结果引起了安史之乱,自汉唐以降,诸王之乱不绝于耳,万望皇上三思啊!”
不少臣工提出了反对意见。
特别是监察院那帮御史言官们。
就像杨炎刚刚说的,既然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藩王之乱,为什么朱元璋还是要坚决的施行封王戍边之策呢?
太子作为大明朝的继承者,朱元璋当然极想听一听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
只听墙那边的朱标思虑片刻,道:“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好,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认真思考过。”
“依我之拙见,当今圣上之所以坚决封王戍边,并非如朝中某些大臣所言那样,没有以史为鉴,一意孤行,相反的,他是总结西周以来的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并进行了改良,施行汉唐郡县制与元朝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体制,即设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卫朝廷。”
“大明建立三年,看似稳固,实则朝内百废待兴,朝外危机四伏,元势力虽已退回岭北行省,但仍很活跃,时常南下侵扰,对大明构成严重威胁。”
“皇上采取封王戍边之策,实则是效仿了春秋战国诸雄侵夺夷狄土地,尊崇周室天子的做法,如此一来,北方的北元、瓦剌、鞑靼、女真等游牧民族不仅不能染指中原,反而要时刻面对来自诸王侵夺牧场领地的威胁。”
“此外,皇上分给各地藩王一部分的军权,并没有给干涉政务的治权,这样一来,藩王大局上根本无法对中央集权造成损害,除非藩王们联合起兵造反!但分地为王本身就对他们之间的关系造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没有哪一方势力会突然崛起。”
“实际上,这样的分封政策也表明,皇上其实很清楚封王的隐患,他已经在尽量避免历史上那些诸王之乱的风险。”
“所以皇上在权衡利弊之下,最终还是决定采取封王戍边之策。”
朱标话讲完,杨炎不禁为他轻轻鼓起了掌,赞叹道:
“好,说得好,黄公子好学识!”
杨炎喜欢和黄子顺交谈,可不仅仅是因为黄子顺能给他搞来好酒好菜,让他在狱中不至于受苦,更因为黄子顺本身是一个教养极好的人,虽然身为勋贵之后,却毫无勋贵的骄横之气,学问功底颇为深厚,温文儒雅,更难得的是,即便如此,仍旧虚心好学。
对于朱元璋封王戍边之策,朝中多是反对的意见,而他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理解朱元璋看似一意孤行的做法。
殊为难得。
杨炎对黄子顺赞赏有加,而墙那头的朱元璋自然更是了不得,原本阴沉着的脸直接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一个标准的老父亲式的欣慰夹杂着骄傲的笑容在脸上绽放。
朱标是他的骄傲。
但是他没有想到,在朝野群臣都反对他的时候,朱标竟然能够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如果不是隔着一堵墙,朱元璋真想在朱标面前竖起大拇指,大赞一声:
“好标儿!”
而墙那边的牢房里,面对杨炎的夸赞,朱标仍旧能谦虚的道:“杨先生过奖了。”
杨炎点了点头,道:“不过有一点,你还没有说到。”
听杨炎这么一说,朱元璋也来了兴趣,刚刚太子的分析深得他的心,他倒是想要听一听这被太子尊称为先生的杨炎到底是怎么说的。
那头的朱标也是拱手道:“请先生赐教。”
杨炎道:“封王戍边,除了应付当前复杂的内外形势以外,当今圣上其实还在布局一盘很大的局。”
“很大的局?”
杨炎点了点头,道:“不错,我不知道你对大明的堪舆图是否了解?”
“嗯。”
朱标点了点头,作为当朝太子,他如何会对大明的堪舆图不了解?
“那你想想,皇上这一次一共分封了四位藩王,秦王就藩陕西西安,晋王就藩山西太原,燕王就藩北平,齐王就藩青州,这些封地是如何排布的?”
闻言,朱标露出思索的神色。
思索片刻,朱标有几分不解道:
“这些藩地大都是边防重地,莫不敷险隘,控要塞,这我刚刚不是说过了吗?”
“说了,但是不全。”
杨炎道:“你注意看,四位藩王就藩的地点,两点一线,晋王和燕王分布在长城防线上,而秦王和齐王分布在黄河防线上。”
朱标还是有几分不解:“这说明什么呢?”
杨炎也不着急,耐心道:“这说明,皇上已经在布局两道防线,一道以长城为要塞的防线,另外一道是以黄河为天险的防线。”
“自秦汉以来,神州大地一共有三道天险,还有一道是什么?”
朱标不假思索的回道:“长江天险!”
“不错,长江天险!”
杨炎点头道:“长城,黄河,长江,三道天险拱卫神州大地,易守难攻,而皇上的封王戍边之策,也将围绕着这三道天险展开。”
朱标开始露出恍然的表情。
杨炎继续道:“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数千里间,各边镇卫所围绕几大塞王,驻军队,开屯田,声势相连,形成了三道牢固的防务线。”
“每一道防务线皆据大险以制诸夷!”
“不得不说,当今圣上的确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战略家,这三道防线,是对北方蛮夷的牢固防线,也是当今圣上为大明打造的三道救命线!他用他超前的战略目光,想要保大明千秋万代!”
“封王戍边固然有他的隐患所在,但在布设这三道防线的时候,当今圣上其实已经考虑了这个问题,而且他已经想好解决之道!”
“想好了解决之道?”朱标目光陡然发亮,直接站起身来拱手郑重道:“还请先生赐教!”
杨炎将面前的酒菜推到一旁,空出一部分桌子来,然后用手沾酒在上面画出三条线。
“黄公子且看,大明定都金陵,而三道防线均在金陵以北, 三道防线看似合力向北以制诸夷,但实则互相牵制,向南亦可层层设防,解决内患。”
“北防线反,中路两道防线可御之,中二路防线反,北线配合朝廷可瓮中捉鳖,除非是三线联合造反,或者另外两条防线被破坏,否则不可能成功。”
“而且当今圣上其实已经在防止三线联合造反的情况出现,在分封的时候,明令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师,到封地就藩,非召不可回京师,且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事实上,藩王就藩以后,对于当今圣上一个各位皇子而言,已经相当于生死离别了,但他就算拼着一辈子都不可能再和皇子们享受天伦之乐的痛苦,也要断了各王互相串通的可能。”
“所以,只要坚决执行当今圣上定下的制度,且不破坏三道防线的情况下,藩王造反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这,便是当今圣上应对藩王隐患的解决之道。”
轰!
杨炎的话音落地,顿时让朱标两眼光芒大盛,而墙那头的朱元璋仿佛被施了定身术一般,定在了椅子上,心中则是惊涛骇浪。
杨炎说的就是他未来的谋划布局。
这是他苦心钻研史书,总结了无数先人的经验,日夜思考,灵光乍现,终于得出的,自以为是历来最完美的布局。
可他从未跟人提及,即使在今年初四子朱棣大婚之时分封诸王的时候,众臣纷纷反对,他也未曾提及半分心中的谋划。
因为这事关大明的千百年大计,容不得任何一点意外。
没想到……
竟然让一个在被困在天牢的死囚给看出来了!
难怪了!
难怪太子会结交此人,好酒好菜招待着,并且尊称先生。
此人确有几分学问。
他原本只是想听一听,太子在狱中没有好好反省,到底与何人厮混在一起,没想到却听到了太子的精彩分析,现在更是听到了杨炎全盘推出了他的谋划布局。
现在的他更好奇了。
这个叫做杨炎的,究竟还会有什么样的惊人言论。
而一旁的刘基在偷偷看了一眼朱元璋之后,心中同样是波涛汹涌,额头都忍不住冒出了冷汗。
相比于杨炎让人意想不到的才学和见解让震惊,他更震惊于杨炎对圣意的揣摩。
此人揣摩圣意之精准,更在杨宪之上。
甚至更在他之上。
此人到底何方神圣?有如此才学和见解为何在杨宪的门下声名不显?
现在他似乎并不知道和他交谈的人正是当朝太子,更不会知道当今的圣上就在一墙之隔听着。
让他这般说下去,恐怕要出大事!
刘基心中急忙盘算着该如何阻止事态继续发展下去。
然而……
他还没有想出应对之策,便已经听到旁边牢房里的杨炎叹了一口气,道:“只可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