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距離滅國還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是由作者“文盲寫小說 ”創作編寫的一本連載中穿越類型小說,朱連是這本小說的主角,第256章 以兵代賑,以工代賑是這本書的最新章節,已更新531647字。這本書又名《大明:穿越崇禎帝,開局一根繩》。
一、作品簡介
強推熱門小說大明:距離滅國還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文盲寫小說,主角是朱連。主要講述了:一件件火器從不遠處的兵器局和內府的兵仗局送來,戊字庫的人檢查沒問題後,入庫造冊登記。火器以火繩槍和火銃為主,剩下的是配套的鉛丸和火藥。在範景文的指揮下,工部的匠人們將一件件火器從倉庫中搬運出,交到錦衣……
二、書友評論
還可以吧,就是豬腳那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有點牽強了,縱觀古代皇帝,有哪個不多疑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因為皇帝有掌控或者制衡手段,不怕對方反叛!豬腳說出這句話的底氣是什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形象嗎?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者話語都可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作為皇帝,不是為自己一個人而活,身後關係到一大片人,所以,把這種信任放在歷史所知上,就落了下乘!歷史上忠於大明的還沒做什麼就拉到身邊升官,那些奸臣,還沒做投降的舉動就一棍子打死,所以看這書時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有按部就班打遊戲的感覺!
沒有系統,沒有離譜的跨時代造物,靠謀略反擊自救,可以說是很不錯的歷史文了。
缺一星原因,商議討論的劇情太多了,一件事大量對話解釋……我後面都懶得細看,劇情依舊連貫,所以都是水,這也就導致劇情推進太短了。
回頭想想,主角穿越,一百多章才到李自成圍城的局勢,屬實顯得內容多,劇情慢……
除了主角,李自成那裡也有一個穿越者,而且還是藍翔畢業帶著挖掘機穿越的。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不但撬磚挖牆,還把北京城牆挖穿了笑
三、作品賞析
一件件火器從不遠處的兵器局和內府的兵仗局送來,戊字庫的人檢查沒問題後,入庫造冊登記。
火器以火繩槍和火銃為主,剩下的是配套的鉛丸和火藥。
在範景文的指揮下,工部的匠人們將一件件火器從倉庫中搬運出,交到錦衣衛手中。
再由錦衣衛或搬,或推到崇禎面前一字排開。
為了皇帝的安全,錦衣衛不能讓這些匠人在皇帝面前觸碰火器,一旦發生發生意外就是誅九族的大罪。
等搬的差不多了,範景文開始介紹。
“陛下,這是紅夷大炮!”
“陛下,這是佛朗機炮,佛朗機銃……。”
崇禎邊聽邊看,對明軍的火器有個大概瞭解。
首先是紅夷大炮,它屬於舶來品,根據葡萄牙的艦炮改進而來。後期學者研究表明,這種改進型的銅鐵複合炮是十七世紀最好的火炮之一。
崇禎看著碩大的銅鐵複合炮,心中稍稍安定些許。有這傢伙在,守城才有底氣。
缺點也很明顯:貴+重。
若是用高強度的鋼製作火炮,成本和重量會降低,性能反而會增加。
“京師有多少紅夷大炮?”
“回陛下,有二十四門紅夷大炮!”
“製造一門火炮需多長時間?”
“需半月左右。”
來不及了,就算來得及崇禎也沒有改造火炮的計劃。
他是文科生,在這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的朝代造不出鋼炮。
明朝能鍊鋼,但煉不出能造火炮的鋼。
無論天工開物裡的炒鐵爐,還是坩堝鍊鋼法煉出來的鋼鐵都無法制作火炮。
雜質太多導致鋼鐵太脆,很容易炸膛。
雜質多的原因不是技術不行,是煤炭中硫磷含量高導致的。
此時的西方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可是隨著西方基礎工業的發展,他們找到了煤炭脫硫脫磷的方法。
自那時起,中國冶煉技術和火炮技術開始全面落後於西方。
“這是手銃,鳥銃(火繩槍),三眼手銃…..”範景文繼續介紹。
“等等!”崇禎指著其中一件火器問道:“你說這是自生火銃?”
“是陛下,此銃由畢懋康在崇禎八年製作而成,不用明火就能引燃火藥射出彈丸,工部小批量生產後存放至今。”
崇禎拿起自生火銃仔細觀察。
自生火銃的結構與其他火器相比略顯複雜,原來點火的位置被一塊金屬板,有彈性的金屬撥片和火石佔據。
由於年久失修,金屬撥片早已鏽跡斑斑沒了彈性。
這特麼不就是燧發槍嘛?
有了這東西,遠了不說,最起碼可以統治世界兩百年!
他把自生火銃扔到範景文手中,問道:“為何沒有大批量生產?”
“回陛下,臣剛到工部任職時也發現了此槍的特殊之處。臣當時想批量製作,經過焦勖演示後才發現此槍的缺點。首先火石昂貴,工部每年撥付的款項本就不足,沒有多餘的錢採買火石。”
“且此銃有許多不合理之處,如火石易掉,無法點火,火石碎裂,彈片斷裂等。於是時任工部尚書的張鳳翔將此銃收於庫中,不曾啟用。”
“原來如此。”崇禎點頭的同時也放下了心。
這些問題看起來很棘手主要由於設計不合理造成的,所以改造起來反而不麻煩。
假以時日,改造歸來的燧發槍肯定能讓大明軍隊橫掃歐亞,揚名世界。
“除了火炮,其他的火器依次測試。”崇禎吩咐範景文。
小說《大明:距離滅國還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試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