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哥暗自咋舌,光是買磚就得幾十兩銀子,還不加其他東西,比如說木頭石頭人工等,就是一大筆花銷,要是等房子全部建完,那得花多少銀子啊?
秦二哥感嘆了一番秦雲野的家底豐厚,倒是沒有生出什麼別的心思,只是心裡的某個念頭更加堅定了。
雖然目前看來他的兒子們沒有什麼讀書的天賦,但兒子不行不代表孫子不行,雖然現在還沒有孫子,也不妨礙他決定從孫子輩抓起。
也正是因為青磚價格昂貴,村裡建青磚瓦房的很少,像秦雲野建這麼大的,在整個山裡也僅此一家。
太費錢了,普通的農戶家庭哪裡建得起,能給兒子修個石磚房成親,老兩口就已經很有本事了。
掌櫃說的一萬匹青磚和秦雲野自己估算的差不多,價格也是正常價格,不過他還要鋪地,於是他直接定下了一萬五千塊青磚,以及一些泥沙石灰,只有一個要求,要送到“三墳坡”。
三墳坡在村子和青木鎮之間,以那裡有三座沒有立碑的野墳得名,從三墳坡到青木鎮的路是一條可以供牛車通行的路大路,山裡面的人想要趕集都會從三墳坡那裡走上大路,然後到鎮上。
從青竹村到三墳坡的路是崎嶇山路,完全是人走出來的,別說牛車,人走也挺費勁,不是在山林裡走慣了的還真走不了。
所以牛車送貨最多送到三墳坡,接下來的路程就得靠人力了。
一開門就遇到這麼個大主顧,而且還爽快不講價,劉掌櫃笑得合不攏嘴。
年前的一大批青磚還沒賣出去,他正發愁,這是打瞌睡就來了枕頭!
至於送到路口,他根本沒猶豫,直接同意了,笑話,要是把這個幾十兩銀子的生意放跑了,他今年一年都得後悔!
看出秦雲野是個爽快的性子,掌櫃的又主動推銷起了瓦片,當然他這裡只有最普通的黑瓦。
黃色的琉璃瓦是皇家御用的,普通的人只能用黑色的瓦片。
其實黑瓦也是小有家底的人家才能用,因為它也不便宜,把房頂鋪滿得不少銀子。
因此家境貧寒的百姓都是用茅草做房頂,只是這樣做,既需要定期更換,遇到颳風下暴雨的時候,又有漏水的風險。
蓋瓦是建房的最後一步,現在房子的地基還沒有打好,所以沒有想過這方面。
不過既然鎮上就有,那他何必捨近求遠去縣裡買?這次順便買回去也行。
考慮到採光的問題,青雲野還買了一些明瓦,其實是透明的玻璃瓦片。
秦雲野早就發現,啟國不僅有紅薯,土豆,玉米這些外來物種在本土生根發芽大面積種植,肥皂、玻璃、白酒這些東西也已經廣泛面市。
就連他們現在吃的鹽和糖,都和後世差別不大,這些都是齊國的開國皇帝留下的。
穿越者
秦雲野大概能斷定開國皇帝的身份,和他一樣都是來自後世,只是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穿過來的。
不過距離啟國開國已有百年,開國皇帝也早已歸入塵土,他是見不到了。
有一個難免不會有第二個,自從知道有穿越者的存在,秦雲野這些年一直當一個‘本土’人按部就班的生活。
除了給秦大伯他們的藥丸子添加了木系異能凝結的精華外,別的地方他一直很謹慎。
其實藥丸子也不能說明什麼,因為不添加木系精華的藥丸子也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只不過是功效強弱差距。
但是這一點也很好解釋,所用的藥材原料產地年份不同,功效自然也不同。
也多虧了這位前輩,他在這個世界的日子也能好過很多。
且不說法律稅收等方面比前朝更加完善,生活方面也是方便不少。
有玻璃,房子裡有采光,不然白天在屋子裡還要點蠟燭。
精鹽比粗鹽好百倍,飯菜裡才沒有什麼奇怪的味道。
鐵礦,銅礦等各種資源的開發,不僅強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也增加了農具的效率。
鐵器在齊國的家庭中廣泛使用,加上各種外來的農作物,大大豐富了百姓的餐桌。
他得到的那一本史記上稱啟國為前所未有的盛世皇朝,四百多年的歷史湧現了多位有才能的君王,在不同的歷史節點站出來帶領國家擺脫風雨飄搖,人才輩出,各方面得到空前發展。
玻璃瓦價格比黑瓦貴得多,秦雲野要了兩百張,雖然一間屋子幾張明瓦就已經足夠採光用,但他考慮到接下來三年的天災,特意多買了,到時候有破損也能及時更換。
既然玻璃瓦買了,玻璃窗也不能少,但是掌櫃的說他這兒沒有,他本來就是專門賣青磚瓦片的。
不過客人有需求,自然要滿足,有錢不賺是王八蛋,他讓秦雲野等十天來拿。
他親自去縣城裡買了帶回來。
有人願意跑腿,秦雲野自無不可,這也節省了他的時間。
商量好送貨的時間後,又付了一半的錢做定金,剩下的送到了驗收過後再付。
等他們倆從青磚鋪的巷子出來,天已經大亮了起來。
主街上人頭攢動,商販們已經開始吆喝起來,吸引著路過的客人。
重要的東西已經買好,秦二哥去拿前些日子定好的東西,兩人約好午時前在街口集合,就分開走了。
和秦二哥分開後,秦雲野慢悠悠的逛起了街,享受著這熱鬧的氛圍。
等天災降世,這麼熱鬧的場面可就難見了。
邊走邊逛,看著合適的,他也買了一些,這樣一點,那樣一點,不知不覺就拎了一手。
手上拎不下,時間也差不多了,他提著東西去街口花了十文錢租了個牛車。
把東西放在牛車上,他又去把肉和買的米麵搬到牛車上,裝好後,秦二哥也過來了。
只見他背後揹著一個鼓鼓囊囊的大包,看著分量就不輕。
知道二哥經常給附近村子的人從鎮上和縣裡帶東西賺錢,見此 也不覺得奇怪。
再不回去就趕不上午飯了,把買的東西放車上,平常拉挺多人的牛車今天被包車了,加之他們買的東西也不算太重,加了五文錢,他倆也坐上面被拉著走。
趕車的老漢見他們坐好後,熟練的趕著牛車往三墳坡駛去,沿途留下淺淺的車軲轆印……